AG体育网站AG体育网站AG体育网站“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血脉相承的民间艺术精粹,薪火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每一项非遗都镌刻上了岁月流转的民族记忆,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其“上头”,奔走在保护、传承、发展非遗的“马拉松”赛道上。出生于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诺西村的“80后”小伙罗义杰就是活跃在这条赛道上的一名跑手,现任宣恩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宣恩县非遗传习所工会委员会主席、宣恩县非遗暨民族文化人才工作室第一主持人。
8年来,他虔诚拜师学艺,从一个非遗“门外汉”成长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三棒鼓的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潜心钻研,参与搜集、整理了包括三棒鼓、十姊妹歌、宣恩灯戏等非遗项目的众多手抄本、教材;他笃志探索,带领一群非遗传承人,不断将宣恩非遗推向州级、省级及国家级舞台。
“一叶动天下,露珠润嫩芽,心窝掏出一句线年“伍家台贡茶”开园节的舞台上,罗义杰嘴里跟师父唱着词,手有节奏地敲着锣。
如今在宣恩县,大到新春灯会AG体育官网、贡茶开园活动,小到红白喜事,随处可见三棒鼓表演,而有三棒鼓的地方就有罗义杰。
三棒鼓源于唐代的三杖鼓,广泛流传于湖南湘西,湖北宣恩、来凤等武陵山区一带,以抛三根棒和敲锣打鼓而得名。其表演不择时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都可以登场表演,在田间地头干活时也可来上几板助兴。最繁盛时期,几乎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
市场萧条、经费拮据、后继乏人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随着生活方式与文化市场的转变,三棒鼓和很多非遗项目一样,陷入困顿。
罗义杰接触这门艺术纯属偶然。2017年初,在宣恩县组织的一场养蜂培训班上,学员向敏表演了一段三棒鼓,同样参加培训的罗义杰觉得“有点意思”。后来,一有空他就跟着网上的视频学唱,发现“越学门道越多”。
“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丢了可惜。”2018年初,他决定把“这个玩意儿弄明白”,便慕名前往宣恩县李家河镇,拜师三棒鼓项目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陆海权,学习唱腔、写词、敲锣AG体育官网。
“他资质不错,也很刻苦,经常天不亮就起来练习。”对自己的第三个徒弟,唱了一辈子三棒鼓的陆海权赞赏有加。
三棒鼓项目最难的是耍花刀,这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玩命”活:3把长一尺、重半斤的刀,要在一抛一接中不断变换花样,一不留神就可能割到手或者扎到脚,没一两年功夫根本不敢用真刀。
“最初,师父演出时,我不会唱、不敢抛刀,就负责敲锣,有人还送我一个锣王的绰号。”鼓励也好,嘲笑也罢,罗义杰没有放弃,反而更加专注地学习。
摊开手掌,在罗义杰的大拇指、虎口等处,当时练习抛刀时留下的伤口疤痕依然清晰可见。
为搜集整理更多三棒鼓的史料和唱词,他多次前往来凤县、湖南省龙山县等三棒鼓盛行的地方,遍访三棒鼓艺人。4年,他跑了8万多公里。
半年后,他基本可以登台演唱了;一年后,他的花刀也耍得有模有样:飞龙在天、仙女纺纱、古树盘根尖刀飞舞,变幻无穷;2021年,他成为三棒鼓项目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始辗转于县级、州级、省级等各大舞台。
宣恩灯戏、三棒鼓、宣恩薅草锣鼓、土家族八宝铜铃舞2024年元宵佳节,40余项国家级、省级、州级及县级非遗项目,沿着3公里长的宣恩县城贡水路展演,万人空巷。
“非遗项目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眼前的盛况,让宣恩县文化馆原馆长李培芝格外欣慰。
李培芝今年74岁,从20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非遗项目的挖掘和史料整理,主编并出版了《鄂西民间故事集》《宣恩耍耍起源发展浅谈》《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书籍。在他的积极奔走下,宣恩灯戏、土家族八宝铜铃舞、宣恩耍耍、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得以被记录并保存。
在搜集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李培芝认识了罗义杰,觉得“这个娃儿挺勤快”。也正是这一次相遇,改变了罗义杰的学艺轨迹。
2012年,李培芝与宣恩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一道,在全县各乡镇成立了10余个非遗传习所,培养非遗保护传承接班人。2019年,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揭牌。在急需寻找一位懂非遗、勤快、甘愿为非遗人服务的负责人时,李培芝推荐了罗义杰。
组织人员搜集整理资料并编撰成册,挨家挨户拜访老艺人并将他们发展成传习所会员,帮老艺人们申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身份,为传承人申报补贴6年的辛勤耕耘,书写了一份满意答卷:收集整理了40余项非遗项目的史料和手抄唱词、每年向上争取经费30万余元用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各级非遗传承人从6年前的40余位增加至150位。
“自从有了传习所,我们才有了归属感,有了底气。”年过八旬的薅草锣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冷浩然依然活跃在各大舞台上。
不同的剧种,不同的表演,但相同的角色都是传承人,他们有着相同的初心:戏大于天,要演好每一出戏、每一个角色;既要在舞台上唱念做打,还要带好弟子,口传心授,代代传承。
“再忙,师父也会抽空指导我练习。”2023年,50岁的黄琼英拜师罗义杰学习三棒鼓。如今,几把大刀在她手里玩得溜溜转。
宣恩县非遗传习所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少年宫、社团课还有大课间操开展传承培训,覆盖全县10余所中小学万余名学生。同时,积极走进武汉音乐学院、武汉传媒学院、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传承培训交流讲座活动,让更多人参与非遗、了解非遗。
截至目前,他带领团队参加公益展演共1200余场、展演非遗节目72个,开展志愿服务730余次,服务时长2万余小时,惠及群众和游客200万余人次。
“喂尼啊嘞蒙哥喃嘚嘚,喂瑟变措啊额喔摸优瑟呆蒙兀”2024年11月18日,在深圳举行的全国“春蕾梦想合唱团”优秀团员集训课上,宣恩县高罗小学学生朱凌薇的一首苗语版《大山的小孩》,赢得阵阵掌声。
得益于这次合唱团集训,这个9岁的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飞机、火车,第一次来到大城市。
“自宣恩县非遗传习所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学校开办了三棒鼓、土家族八宝铜铃舞、土(家)苗童谣合唱团等20余个社团班,不仅传承了非遗,更让孩子们有机会见识外面广阔的天地。”宣恩县高罗镇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负责人陈静介绍,该校是湖北省少儿三棒鼓实训基地。
自担任宣恩县传习所负责人以来,罗义杰带领成员们积极推行“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现已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学校及职业技术院校。
2024年11月16日,作为湖北省民间说唱代表,由罗义杰带队的宣恩三棒鼓表演团队亮相2024中国南方民间说唱交流展演暨第十四届广东(清远连南)“盘王节耍歌堂”瑶族文化艺术活动,扣人心弦的抛丢技艺和铿锵有力的说唱唱段赢得现场观众和线上观众的高度赞扬,其中击鼓的主唱者,正是76岁的陆海权。
“多年前,我们这种项目被称为叫花子营生,主要出现在农村的红白喜事上。唱了一辈子三棒鼓,做梦也没想到能登上这么高端的舞台。”广东省、天津市、武汉市陆海权说,是罗义杰带着他们这群老非遗人见了大世面。
“三十夜的火,正月十五的灯”。2017年至2019年,每年元宵节,宣恩县都会举办元宵灯会,但那时的重头戏是“灯”。而后因为疫情,灯会活动暂停。
“我们来点亮元宵的灯吧,给疫情中的大家鼓劲加油!”2021年,思量再三,罗义杰决定带着一群非遗传承人,自发在贡水河的莲花船上举办元宵灯会展演。自此,宣恩的新春灯会有了新元素。
效果出人意料:短短7天,142名非遗传承人的展演吸引了近20万人次观看。从这一年起,宣恩非遗表演成了宣恩新春灯会的保留节目。
那一年,组织完7天的演出后,罗义杰在床上躺了10来天:嗓子哑了,脚肿了,腰酸背疼,他太累了!
“经常看到罗义杰拎着大包小包,奔走于县文旅局、民宗局、总工会和省内外高校等,争取资金、项目、政策。多亏了他,宣恩的非遗文化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还实现了创新性发展。”看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事业后继有人,李培芝无比欣慰。
在罗义杰的积极奔走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湖北卷》现场工作会暨三棒鼓保护传承发展座谈会、新时代民歌传承发展座谈会、“杜鹃花开 原声悠扬”湖北经典民歌展演活动、“原声悠扬”情景民歌会、“我们的节日中国元宵节俗调研交流活动”等先后在宣恩举办。
8年来,罗义杰先后获得“圆梦工程”全国优秀志愿者、全国乡村和文化旅游带头人、湖北省理论宣讲基层先进个人、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民间文艺工作者等20余项荣誉,宣恩县传习所志愿服务队荣获新时代湖北省百佳社会文艺团队、湖北省最美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团队实施的“非遗唱响鄂西南”志愿服务项目在2022年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金奖和人气奖,同年获“湖北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Copyright © 2002-2024 环保精工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4423